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事行政 > 正文

个人工资预测表(个人工资预测表怎么做)

2023-11-25 14331 0 评论 人事行政


  

本文目录

  

  1. 工资总额如何预算常见方法
  2. 2023年个人所得税计算工资表
  3. 个人所得税计算工资表

一、工资总额如何预算常见方法

工资总额预算,是指企业管理者在工资管理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成本开支方面的权衡和取舍。下面让我来告诉大家工资总额的预算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1.确定薪酬类型:A、年薪类;B、提成类;C、其他类(与效益不直接挂钩)

  

2.各薪酬类型的具体人员:划分A、年薪类人员划分:如: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技术中心经理/副经理、营销中心经理/副经理、商务中心经理/副经理、工程中心经理。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影响企业盈利的业务核心人员(营销中心、技术中心、商务中心、工程中心)正职可以实行年薪制。考虑到部门内部的协调性和配合性,对副职岗位(营销中心副经理、技术中心副经理、商务中心副经理)也归属为年薪制,让副职与正职共同努力,做好配合和分管工作。

  

B、提成类人员划分:如:B1营销中心业务员/营销助理、B2技术中心部长、B3技术中心设计员、B4调试技术员、B5化验员、B6商务中心预算员、B7研发中心维修部全体人员。

  

考虑到B类人员的年度总额的市场竞争性、月标准工资的延续性、月标准工资和提成的比例关系,以后逐年在保证年度收入逐步增加的同时加大提成的比例,降低月标准工资的占比。这是M公司薪酬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B类人员没有年终奖。

  

C、其他类(与效益不直接挂钩)人员划分:如:C1总经理助理、总经办全体管理人员、财务部全体、商务中心采购人员、网络管理员、C2后勤工人、C3工程中心管理人员。

  

比如技术中心的网络管理员,虽然该岗位在技术中心工作,但因为该岗位是对整个公司负责的,不享受技术中心提成分配, C类人员对公司价值大小不一样,他们享受的年终奖总额不同,所以对C类进行了C1/C2/C3的分类。

  

3.A/B/C类人员薪酬结构:薪酬结构为月标准工资、津贴、年终奖、提成、其他4部分。其中标准工资包含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

  

B类:标准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提成、其他。

  

C类:标准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年终奖、其他。

  

4.薪酬预算的方法和内容:依据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历史工资水平、B类人员《提成类人员管理办法》、最高/考核/最低毛利额目标值、各类人员的年薪总额收入相对比例(比如年薪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工资总额的计提比例(工资总额与毛利额的比例)测算确定各类人员的薪酬总额的预算。

  

薪酬总额预算内容:标准工资总额、津贴总额(住房、电话、夜班、出差等)、其它(加班、福利等)总额、提成、年终奖。

  

津贴、其它类的总额预算是企业相对固定的支出,不与企业的效益直接相关。故对这两项的支付单独做预算。薪酬预算主要是测算工资总额(标准工资、提成、年终奖)的分类预算,工资总额预算的确定是依据毛利额的一定比例R(工资计提比例)提取,体现员工与企业同享成功、共担风险。

  

自下而上的测算:参照历史工资水平(各类人员的年度收入)、市场水平、历史A/B/C人员的工资占比确定A/B/C人员的年度总额进行标准工资总额预算。

  

这两个过程需要反复多次的测算才能确定一个合理的薪酬预算总表。特别对于第一次做薪酬预算的企业。

  

5.各类人员的薪酬总额预算:A、年薪类人员依据公司年度经营的最高/考核/最低目标确定最高/考核/最低的年薪发放总额。依据年薪制岗位的重要性确定合理的标准年薪。实际年薪=完成经营业绩对应的标准年薪×年度考核系数B、提成类人员依据B类人员现有的职务、标准工资总额、年度薪酬水平、B类《提成类人员管理办法》、公司业绩目标,分别测算出B1/B2/B3/B4/B5/B6/B7人员的全年薪酬总额。

  

C、其他类人员年薪预算C类人员的标准工资总额依据历史平均值和增长比例确定标准工资总额。重点是确定C类人员年终奖总额预算。为了体现年终奖与公司效益挂钩,依据经营业绩确定年终奖总额。

  

最高业绩目标:2个月C类人员标准工资考核业绩目标:1个月C类人员标准工资最低业绩:0经过以上的薪酬预算,老板、总经办(人力资源部)、财务中心、各业务部门都清楚的知道公司的人力成本是如何构成的,各部门做到什么程度的业绩需要的人力成本是多少,人力成本不再神秘和不可控,一切都在预算之中。

  

严格执行薪酬总额预算确定了年度薪酬总额之后,在日常薪酬发放管理时可以采用月度相对总量控制和年度决算方式进行控制。所谓月度相对总量控制就是将月度标定薪酬总额与销售收入等关键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挂钩确定月度应发薪酬总额。年度决算则是将年度标定薪酬总额与全年销售收入等关键业绩指标进行挂钩,其目的是保证全年不突破薪酬预算,同时建立削峰填谷、以丰补欠的薪酬总额管理机制,比如各子公司及部门年度薪酬总额最高发放额度不得高于预算总额的1.3倍,对于超出额部分,形成薪酬调节池;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薪酬总额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通过薪酬调节池适当补充,避免薪酬产生太大波动。

  

另外,由于该企业正处于快速成长过程中,为了鼓励各子公司及部门负责人通过充分挖掘现有人员潜力、提高流程效率、优化岗位设置来提高部门效率、避免人员过快膨胀,在预算控制中坚持加人不加预算,减人不减预算的原则,这样就将人力成本的责任转移到了用人部门。

  

薪酬总额预算是企业薪酬管理的难题,尤其是对于多元控股集团企业。企业进行薪酬总额预算的目的在于实现对薪酬总额的控制,而薪酬总额控制的关键在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薪酬总额预算,然后以薪酬总额预算为标准,实施薪酬控制。薪酬总额预算方法常用方法有:薪酬费用比率法、劳动分配率法、盈亏平衡点法、人员编制法。

  

薪酬费用比率=薪酬总额/销售收入×100%

  

通过控制薪酬费用比率来达到薪酬总额控制的目的。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企业薪酬总额要上涨,则必须保证销售收入上升。企业薪酬总额的增加是建立在销售收入增长的基础上。

  

薪酬费用比率的确定:在公司业绩稳定的情况下,根据公司以往的经营数据计算出薪酬费用比率;如果公司的经营业绩不稳定,则参照行业薪酬费用比率;然后,再根据薪酬费用比率,计算出合理的薪酬总额。

  

劳动分配率=薪酬总额/附加价值×100%

  

劳动分配率法是指企业获得的附加价值中多少份额用于员工薪酬分配。

  

附加价值是指企业本身所创造的价值,它是企业生产价值中扣除从外部购买材料或动力的费用之后,附加在企业上的价值。附加价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扣减法,即从销售额中减去原材料等由其他企业购入的且由其他企业创造的价值;另一种相加法,即将形成附加价值的各项因素独立相加而得出。由于相加法涉及薪酬费用,一般在薪酬预算中采用相加法。其公式为:

  

附加价值=利润+薪酬费用+其他形成附加价值的各项费用=利润+人事费用+财务费用+租金+折旧+税收。

  

盈亏平衡点,又称零利润点、保本点,通常是指企业利润为零(全部销售收入等于全部成本)时的销售额或销售量。

  

企业的薪酬总额=边际贡献-预计利润-其他固定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预计利润-其他固定成本其他固定成本是指固定成本中除去薪酬总额以外的其他固定成本。

  

编制法是在企业人员编制的基础上,根据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对薪酬总额进行的一种预算方法。公式:年度薪酬总额预算=标准编制×平均薪酬水平。

  

(1)统计企业各岗位平均薪酬,预测下一年度行业薪酬增幅,确定下一年度企业整体薪酬增幅及各岗位薪酬增幅。有些岗位,公司认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可以将该岗位薪酬增幅定得略高于企业整体薪酬增幅;而有些岗位在本行业人员供应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同时并非公司的核心人员,而只是辅助人员的话,就可以将该部分人员的薪酬增幅定得低于企业整体薪酬增幅;还有些岗位的人员甚至可以维持现有水平。

  

(2)确定下一年度各岗位人员编制;(3)预算下一年度企业薪酬总额:

  

薪酬总额=∑各工资等级平均薪酬×职工编制×(1+薪酬增幅)。

  

通过人工成本预算和严格控制,不仅能够让各子公司和部门负责人感受到人工成本与公司总体效益的关系,同时,人力成本控制的压力也传递到了各用人部门。这样,案例中描述的困惑不存在了,而且薪酬预算则变成了推动各级管理者、员工工作的动力。

  

我国目前有关工资总额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统计局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90年1月1日,统计局第1号令)及《〈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根据上述规定,工资总额的内函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之总额。其外延包括六部分:

  

一、计时工资。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包括地区生活费补贴)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包括对已做工作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岗位)工资;支付给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的生活费),以及支付给运动员的体育津贴等。

  

二、计件工资。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实行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限额计件、超定额计件等工资制,按劳动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和计件单价支付给个人的工资;按工作任务包干方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以及按营业额提成或利润提成办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三、奖金。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奖励工资等。

  

四、津贴和补贴。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

  

五、加班加点工资。指按《劳动法》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包括根据和单位的规定,因病、工伤、

  

二、2023年个人所得税计算工资表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表一(综合所得适用)

  

      1.年度不超过36000元的税率为:3%速算扣除数:0

  

      2.超过36000-1440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2520

  

      3.超过144000-30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0%速算扣除数:16920

  

      4.超过300000-42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5%速算扣除数:31920

  

      5.超过420000-66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0%速算扣除数:52920

  

      6.超过660000-96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5%速算扣除数:85920

  

      7.超过960000元的税率为:45%速算扣除数:181920

  

      1.不超过3000元的税率为:3%速算扣除数: 0

  

      2.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税率为: 10%速算扣除数:210

  

      3.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 20%速算扣除数:1410

  

      4.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 25%速算扣除数:2660

  

      5.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 30%速算扣除数:4410

  

      6.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 35%速算扣除数:7160

  

      7.超过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 45%速算扣除数:15160

  

(综合所得=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

  

      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税法第六条的规定,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5000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

  

      从以上税率可以看到,如果工资刚好是5000元,那么是不需要纳税的。如果工资超过5000元就开始纳税,工资越高税率越高,那么纳税金额就越多。

  

      工资一万元要交多少税?

  

      应纳税所得额=(月收入-五险一金-起征点-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专项附加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实发工资月收入10000元,起征点5000元;其他扣除0元;专项附加扣除0元;适用税率10%;速算扣除数210元。

  

      税额=(10000-5000)×10%-210=290元。也就是说,税后工资是9710元。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表二(经营所得适用)

  

      1.年度不超过30000元的税率为:5%

  

      2.超过30000-9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

  

      3.超过90000-30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0%

  

      4..超过300000-50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0%

  

      5.超过500000部分税率为:35%

  

      (应纳税所得额=纳税年度收入总额-成本、费用-损失)

  

(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财产转让+偶然所得)

  

      (1)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2)财产租赁所得4000元,-20%费用。

  

      (3)财产转让所得=转让财产的收入-财产原值-合理费用。

  

      (4)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每次收入额。

  

      (5)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收入-20%费用;稿酬所得=收入*70%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

  

      根据预扣预缴法,个税的计算公式如下: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本年度累计应发税前工资—累计个税起征点—累计五险一金个人部分—累计专项附加扣除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

  

      免征个人所得税:

  

      1.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

  

      2.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3.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

  

      4.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

  

      5.保险赔款;

  

      6.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退役金;

  

      7.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基本养老金或者退休费、离休费、离休生活补助费;

  

      8.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

  

      9.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

  

      减征个人所得税:

  

      1.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

  

      2.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损失的。

  

      3.国务院可以规定其他减税情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一)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

  

      (二)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

  

      (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三、个人所得税计算工资表

1、工资范围在1-5000元之间的,包括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0%;

  

2、工资范围在5000-8000元之间的,包括8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

  

3、工资范围在8000-17000元之间的,包括17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10%;

  

4、工资范围在17000-30000元之间的,包括3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5、工资范围在30000-40000元之间的,包括4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5%;

  

6、工资范围在40000-60000元之间的,包括6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0%;

  

7、工资范围在60000-85000元之间的,包括8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5%;

  

8、工资范围在85000元以上的,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45%。

个人工资预测表(个人工资预测表怎么做)

  

应纳税所得额=综合所得-依法规定的免征额-5000元(基本减除费用)-社保公积金个人部分(个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专项扣除项目)-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等)。

  

个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分级计算税率)。

  

举个例子,张三在2018年11月份的月工资为10000元,无其他收入,社保公积金个人部分和其他扣除项目为2000元,那么,张三在11月份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是多少呢?

  

应纳税所得额=10000-5000-2000=3000(元)

  

个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3000×3%=90(元)

  

我国明确规定了个人工资扣税标准,标准如下:

  

工资个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五险一金”-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个税免征额是5000,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五险一金)-5000

  

扣除标准:个税按5000元/月的起征标准算

  

如果某人的工资收入为8000元,他应纳个人所得税为:(8000*12-5000*12)×3%-0=900/12=75元。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1、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

  

2、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3、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

  

6、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退役金;

  

7、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基本养老金或者退休费、离休费、离休生活补助费;

  

8、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

  

9、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

  

10、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免税所得。


复制成功